当前位置:首页  音频新闻  硬件新闻  音频新闻音频正文

听什么音乐都让人感动的音箱:Vivid G3

发布时间:09-06 编辑:音频应用

Vivid G3 是他家Giya系列的第三号人物,上面还有最大的G1与居中的G2。与大哥、二哥相同的是,无论是外观造型、设计理论,以及箱体材料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大哥、二哥的高音、中音消音管是隐藏在箱体里面的,独独G3的高音、中音消音管外露。为什么要外露,原因很简单,因为G3的箱体比大哥二哥小很多,那二根消音管藏不住,所以干脆外露。其实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好,那

听什么音乐都让人感动的音箱:Vivid G3












功能导向设计出来的箱体


我们都知道,Giya系列的箱体造型,并不是为了视觉美观,而是功能导向。什么功能?达到箱体没有共振与声波反射的目的。有关单元的独特设计、箱体的制造过程,我在写G1时就已经详细表过。不过,在此我还是简单的重述一次,唤醒读者们的回忆。


G3的箱体造型无可讳言,来自鹦鹉螺的衍生,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批评的,因为Vivid的设计者跟鹦鹉螺设计者Laurence Dickie就是同一人。这种浑圆没有直角的箱体以玻璃纤维为主,加入其他复合材料,一层层在模子里作成三明治结构,不仅本身共振极低,箱体造型也可以扩散声波,不会产生声波绕射。


G3的凸盆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看起来好像一般铝振膜高音,不同的是在振膜外围底部有一圈碳纤维圈,不仅强化了振膜,同时也让盆分裂频率提高将近50%,超出人耳可闻范围之外。Vivid很自豪他家的铝振膜高音单元在8欧姆负载下,其灵敏度还比4欧姆负载下的钻石振膜高出大约9dB。


而在中低音与低音单元上,G3在框架上下很深的功夫,以铝铸框架来支撑振膜,特别的是框骨做得细宽,一方面够强壮,另一方面又不会阻挡振膜背波。更特别的是音圈套筒,一般音圈套统是没有孔洞的,但Vivid把音圈套筒打满洞,让孔洞的面积大约占套筒总面积的一半。为什么?因为经过他们研究,一来可以将套筒本身的共振去除,另一方面又达到音圈快速散热的效果,此外也减少音圈套筒的重量,让振膜运动得更轻盈。





二个低音单元左右背对


再来是左右二个低音单元的设计。如果看得到内部,就会发现这二个低音单元背对背相靠,中间以一根金属连杆相连,如此一来当二个低音单元同步做活塞运动时,可以巧妙的相互抵销单元本身的振动(其实就是反作用力的原理)。事实上Giya系列的三对音箱中,它们的高音、中音、中低音单元尺寸完全相同,只有低音单元尺寸不同而已。G1采用二个225mm低音单元,G2采用二个175mm低音单元,而G3则采用二个135mm低音单元。



除了上述特色之外,还有一处也值得说,那就是G3的中低音单元与低音单元悬边特别软,当您用手轻轻把振膜往内推时,还可以感觉到箱内的空气弹簧在作用,让单元振膜形成软Q的振动。这样的中低音、低音单元也带来G3独特的低频软Q灵动特质。


G3的基本设计表过,接下来要说听感了。聆听地点在我家开放大聆听室,搭配的数字讯源是Lindemann 825,前级Linear Acoustic LAV4第二代,后级则是Linear Acoustic LA300。在此要对这套Linear Acoustic前后级做个简介,它们的声音声音表现很惊人,我用它们推过四对不同的音箱,聆听期间几乎都维持在50瓦纯A类的状态下工作,事实上这套单声道后级每声道高达650瓦AB类,可见其余裕之宽广。此外,它们能让每对音箱呈现各自的声音特质,但却隐藏了自己的个性,显然这套前、后级的声音非常中性。至于其他什么控制力、细节表现等就不必说了,表现得非常棒。


婉约细致甜美有水分



G3第一个让人惊讶的是,那些亮晃晃的铝振膜单元竟然能够发出那么婉约细致甜美有水分的小提琴与钢琴。听着Dorian唱片那张UlrikeAnima Mathé所演奏的那张克赖斯勒小品曲,享受着又甜又美的声音,心里不禁佩服起Vivid音箱的设计者,竟然能够把金属化为绕指柔。而当我听Lara St. John演奏小提琴、MariePierre Langlamet竖琴伴奏的那张「Bach Sonatas」时,小提琴声音线条虽细,但很甜,很有光泽,却又不刺耳。更棒的是,听着音乐时,竟然让我想到日本巨峰葡萄特有的香味与甜味,声音特质与大脑的联想真奇妙啊!此时,伴奏的竖琴声音也是甜的,光泽很足。



小提琴是甜的,大提琴呢?我听KKV唱片那张「Italian Miracles,A Journey into Wine and Music」时,G3发出的大提琴不仅嗯嗯鼻音浓厚,而且沙沙声清楚,有如吃了果肉「很沙」的西瓜一般。其实,无论是小提琴或大提琴,只要是提琴族类,一定要听到够多的「纤毛」(像冬瓜表皮一般),以及「够沙」的质感(跟西瓜的果肉一般),这样才会真实,才会美。如果听不到纤毛,那就好像用手抚摸西瓜皮,只有「骨溜」(台语),如此一来就没有擦弦质感,提琴类的声音就不像了。在此,G3表现出非常好的「纤毛」感觉与「够沙」,可说是冬瓜与西瓜完美的结合。



1. G3的外观与G1、G2相同,唯有高音与中音单元那二根消音管外露,形成「尾巴」的支撑物。



中频女声娇柔


除了小提琴可以把金属化为绕指柔、大提琴有如吃了「很沙」的西瓜之外,G3的女声也很娇柔,但是又能保持清晰清爽,当我听2007年高雄音响展赠送片时,片中收录的那些女歌手曲子都很棒,当女声从正面那个中低音单元发出时,没想到竟然那么的娇柔,那么的宽松,那么的清爽,那么的轻盈,那么的甜美。请注意,我是用「宽松」。真的,这个中低音单元所发出的人声跟大型落地音箱一样宽松,但并不会「臃肿」,请不要忘了这个中低音单元还具有清爽的特质,把宽松跟清爽结合,您就可以想象出它的人声表现了。



而在另外一张AQCD「女声王」中,也可以听出G3的中频段女声表现非常好。例如周旋唱天涯歌女跟在水一方时,声音线条很细,很凝聚,而且很美,我相信如果表现不好的音箱,会把周旋这种嗓音唱得又尖锐又刺耳,而且无法显出美质。又例如Kent Poon所录、Marcia Seebaran所唱的那几首,也很清楚的表现出女歌手宽广有劲又美质的嗓音。另外选自MA唱片的那几首女声更是精练甜美,嗓音纯净毫无杂质,听来有如天使知音。这些,都是G3的中频段女声杰出表现。


前面说过,G3的中低音单元、低音单元悬边都非常软,很明显它的设计着眼在于灵敏的振动,只要有一点点微弱的电流送入单元,就可以瞬间启动。或许这样的悬边设计就是娇柔又宽松特质的来源。当然,像这样的单元也可能会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讯号停止之后的「余振」会比较长,造成音染。不过实际聆听时,耳朵并没有感受到中频段或低频段有什么音染存在,反而觉得G3很灵动,也就是反应灵敏又活生。



2. G3的所有单元都是自己设计的,虽然全都采用铝振膜,但声音却娇柔甜美,跟金属扯不上一点关系。



反应灵敏,能分办细微差异


G3的反应灵敏到什么程度呢?很轻易就可区别同一首曲子不同版本的声音差异。请注意,我并不是拿SACD去比CD,或拿刻意加料的不同版本相比,我是拿原本就制作得很好的AQCD版去比最新推出的HQCD2。八月中,我收到HQCD(High Quality CD)开发者东良次(Ryoji Higashi)寄来的几张CD。打开一看,里面有二张HQCD2的精选集,另外还有三张AQCD(Analog Quality CD)。刚开始不明白这样的寄法有什么特别意义,看过这些CD的曲目之后,才发现原来二张第二代HQCD中有一张是精选集,其中有几首就出自那三张AQCD,原来东良次是要我比较同一首曲子,HQCD2与AQCD到底有什么不同?于是我就顺手用G3来做比较。



就以红烛泪来说好了,这里面只有女声胡美仪跟二胡辛小红,一听就知道无论是胡美仪的嗓音跟辛小红的胡琴音质都有提升,细微的演唱、演奏尾音波动也是HQCD2比较明显。AQCD本来就比一般CD还好了,现在HQCD2又比AQCD更好,看来在数位流时代,还是有很多人努力突破CD的表现水平,真是佩服他们的贡献。从HQCD2跟AQCD的同曲比较中,我再度验证了G3能够清楚显示细微声音的差异,可见它是多么的敏锐。您可不要误会「敏锐」就是高频段突出、声音可能会刺耳的同义字,G3该柔就柔、该细就细,它的敏锐反应跟高频段突出或刺耳一点关系都没有。




参考软件


HQCD2精选集里面收录的可能是您以前就有过的音乐,不过您可以抱着研究印证的态度去听它,看看High Quality CD第二代是否比一般的CD更好。在此我可以告诉您,经过几首相同曲子的比较,HQCD2的声音质量的确比一般CD还好,也比AQCD好。撇开HQCD好不好的问题,片中收录的曲子都很好听,如果不怕售价贵,也可买回享受。


(AM6017HQ2)




脚踩大鼓与Bass软Q迷人


G3的低音单元尺寸不大,听爵士乐或流行乐Bass与脚踩大鼓过瘾吗?当我听Chesky Louise Rogers「Black Coffee」中的Comes Love时,曲中只有女歌手与Bass,那Bass的录音录得极好,弹奏质感清晰真实,形体不过份大,量感不过份肥,但弹性很好,尤其是Bass的音质很美,是很真实的录音。当然,我会这么说是因为透过G3的再生才感受到的,这也说明了G3在再生Bass的能力真是惊人,它的量感当然足够,但并非以量感取胜,而是以质感取胜。



再次强调,您可千万不要小看G3那左右二侧二个低音单元,它们的直径虽然不大,但低频的「质」却非常好,量感也不缺。当我听Analog Quality CD那张「女声王」时,第三首Dindi有非常轻、非常柔的脚踩大鼓跟Bass合奏出来的噗噗声,那噗噗声效果录得极好,G3将此处的噗噗声再生得软Q无法形容,又像是低频影子般,那种噗噗的低频美感会刺激大脑脑啡的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我认为这么温柔软Q的低频要得力于低音单元的软悬边。在这张「女声王」中,不仅第三首有这么迷人的低频,第七首Smoke Gets in Your Eyes脚踩大鼓的噗噗声也是这么的温柔,这么的软Q,G3真是要得。


最后,我要说当我听今年TAA 22届音响展蓝光CD赠送片时,最为感动。为什么?因为G3从第一首的管弦乐调音,一直到最后一首鼓,舞都唱到我的心坎里,让我产生悸动。第一首我听到的是饱满平衡的管弦乐调音,低频段不会空,高频段不会噪。第二首大提琴与钢琴的演奏,我听到的是非常传真的空间感,音乐厅里的观众杂音就不说了,还可以感觉厅中空气(其实是噪音)的流动。而那大提琴的音质更是美得让人忍不住再听一次。假若您听到的是粗犷肥厚的大提琴,那是错的;假若您听到的是瘦弱的大提琴,那更离谱;假若您听到的是肥瘦适中、清爽流畅又带着清楚的擦弦嘶嘶沙沙声,那就对了。总之,如果您只听到鼻音,但感受不到弓与弦的摩擦,那就不对。G3在此表现得让人激赏,大提琴不肥不肿,而是带有灵气的嗯嗯鼻音。



来到第四首帕格尼尼「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那小提琴的跳跃灵动,以及细甜婉转的特质再度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是看起来硬调的铝振膜,发出来的竟然是那么柔性甜美的声音。而当管弦乐总奏轰的一声出现时,G3那么小的身躯却发出澎湃深沈又饱满的中、低频,那是很美的管弦乐听感。在此我要再度强调,G3所发出的小提琴声音真的又香又甜,好像日本巨峰葡萄,是日本的,请认明。


来到最后一首鼓,舞,虽然G3的气势无法展现出大型音箱的强劲气流低频,但她把鼓皮的细微振动、鼓声的空间残响、敲鼓边的坚实清脆质感都表现得很真实。而且老实说,我认为在一般人的空间、需求上,G3在此表现出来的鼓声震撼力已经够让一般人满足了。


3. G3的低音单元安置在左右二侧,内部由一根连杆相连,达成相互抵销振动的功能。


4. 这是G3的内部解剖图,您可以清楚看到低音箱体有许多补强措施,而且除了二侧低音反射孔之外,


整个箱体的造型也就是低音单元背波的消音管。



听什么音乐都让人感动


我听Vivid G1的印象已经模糊,无法精确说出大哥跟G3到底有那些具体的不同。不过,听G3时我不断的反思,到底G3所带给我的聆乐乐趣是否高于大哥G1?虽然记忆已经模糊,而且搭配的器材也不同,但我还是要坦白的说:听G3所获得的满足感觉绝对不会在G1之下,尤其对于一般十坪大以内的空间而言,G3所发出的低频段量感会比G1更契合。您的品味与众不同吗?您想买一对够资格放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音箱吗?更重要的是,您想买一对听什么音乐都会让人感动的音箱吗?我不敢说G3是您唯一的选择,但肯定是您必须优先注目者。



器材规格



四音路五单元低音反射式音箱

推出时间:2011年

采用D26高音单元一支,D50中音单元一支,C125S中低音单元一支,C135低音单元二支

带宽:36Hz-33kHz(+/-2dB)

平均阻抗:6欧姆

最低阻抗:4欧姆

灵敏度:87dB(2.83v/1m)

谐波失真:小于0.5%(二阶与三阶谐波于全频段)

分频点:220Hz/880Hz/3500Hz。

外观尺寸(WHD):341×1,161×578mm

重量:41公斤。




焦点


①声音清爽灵动,细致委婉,清甜柔美。


②低频段量感足,软Q特质迷人,脚踩大鼓噗噗声极为真实。


③体积小,但音乐规模却不小,音场宽深。




建议


中性放大器最能表现出它的特质,放大器输出功率不必太大,但质要够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音频应用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加微信:254969084带你进群学习!百家号免费发布

最新音频交流